钱 乙(1035-1117) 字仲阳,北宋郓州(今东平县)人。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,因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出对小儿病的辩证施治法,被后世称为“儿科之圣”。
钱乙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中医家庭。其父钱颖,行医以针灸见长。在钱乙很小的时候,一次到山东东部沿海地区行医,从此未再返回。3岁时,母亲又因病离世,孤苦伶仃的钱乙被姑母收养。姑夫也是医生,待钱乙稍大,便教他识字读书,并传授他医学方面的知识。
早期,钱乙先以一部《颅囱方》的儿科书在山东各地巡回行医。由于他聪慧过人,又善于学习和借鉴先人及他人的行医经验,并注意广泛收集民间医治小儿病的验方,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检验,在汉代名医张仲景辩证施治的基础上,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“五脏辩证”法,研究出数十种小儿专用药方,医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,因此名声大振。宋元丰元年(1078),宋神宗姐姐长公主之女患病,经御医多方诊治,不仅不见病好,而且病情趋于危重。经大臣举荐,钱乙被调至京师(汴京)。钱乙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,确诊为“泻痢”,故而钱乙说:“当发疹而愈”。次日,诊果透出,病遂渐愈。因此次医功,钱乙被神宗授予翰林医学。第二年,皇子仪国公患抽搐病,经长公主推荐,钱乙用“黄土汤”为其治愈,再次受到神宗嘉奖,封为太医丞。从此钱乙誉满京城,朝中大臣、皇宗贵族以至戚里士庶之家,每天都有请他看病的。一时间,钱乙治病救人,妙手回春的佳话,一个接着一个广为流传。
广亲宗室的儿子病了,请钱乙医治。钱乙看后说:“此儿可勿药而自愈。”而当他看到宗室的另一个未有发病的幼儿时却又说:“这个孩子将有暴病发作。”宗室大为不满,以为钱乙危言耸听,贪利动人,甚不置信;第二天那孩儿果然痫病发作,急召钱乙诊治,药到病除。
宗室王子病呕泻,他医以温燥药治之,病不减反增气喘。钱乙认为“中热脾伤”,主张用石膏汤。病家惑于诸医呕泄为寒证的说法,不予信服,谢绝治疗。钱乙说:“病如不好,不要再召我看了!”两天后病情仍无好转,复召钱乙,正巧钱乙有事未能即去。宗室怀疑钱乙不去,很生气,一连派了十余人催促,钱乙去后仍坚持投石膏汤,结果很快好了。
一天,钱乙在一个与他友善的老翁家路过,听到一小儿啼哭之声很不正常,甚是惊愕。便入户探视,并关心地询问老翁是什么孩子的哭声。老翁说:“这是我们孪生的两个男孩。”钱乙说:“要好好看顾他们,过百天才保安全。”老翁听了很不乐意,一月后两孩皆亡。
一乳妇因受惊恐患病,经治疗,病虽好转,但目张不能瞑。在这种病情面前,人茫然了。于是请教钱乙,钱乙说:“煎郁李仁,用酒饮服,使病人醉了,才可以好”。钱乙又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到:“人的眼睛内连肝胆,因惊恐而致气结,胆气横逆不下,郁李仁能散结气,随酒入胆,结去胆下,眼睛就能闭合了。”如法服用,果然获效。
钱乙行医注重实践,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,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,形成规律性、理论性的东西。他提出小儿“五脏六腑成而未全,全而未壮,脏腑柔弱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的理论,并在临床应用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时,十分重视“望”诊。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。对儿科常见的惊搐、疮疹、水痘、天花、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,提出多种有效疗法。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,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、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。根据“小儿为稚阳之体,阴气未盛,阳气柔弱”的特点,善用“柔润方药”。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,至今仍为医家喜用。特别将《金匮要略》中的“肾气丸”化裁制成“六味地黄丸”,更见其斟酌通变,动契精微的功力,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。
钱乙博览群书,深通古代五运天气。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,观察气象,至“逾月不寐”。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。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,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的。
钱乙去世后,他的学生阎孝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,于宣和元年(1119)汇编成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。此书对小儿生理、病理、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,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,清代纪晓岚编撰的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载:“小儿经方,于古罕见,自乙始别为专门,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,后人得其绪论,往往有回生之功”。另外,钱乙还著有《伤寒指论微》5卷,《婴孺论》百篇,可惜已散佚,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。